是否曾在任何公園看人們打太極拳?許多上了年紀的長者,早晨會在公園內運動,尤如行雲流水般緩慢又流暢的動作,看起來似乎只要依樣畫葫蘆,就能與這般長者們一樣優雅的運動健身。

    或許正是如此,很多推薦文章中都會出現『太極拳與其他運動比較相對溫和,是適合老人家的運動。』,也有醫師推薦慢性病患運動時,會強烈的推薦太極拳。

    『被騙』踏入太極之門,正是因心臟疾病不適合有氧運動,經由醫師推薦選擇了『看似輕鬆即可養生』的太極拳課。

    第一堂課後,對著老師直呼『上當了』,就看老師滿面笑容(還面帶邪惡)的說:有概念歐…… 這真是內行看門道,外行湊熱鬧。看似像棉花般的輕飄飄,卻有如鋼鐵之重。

    所以,這篇文章開頭就是要嗆這些只看外表,沒有自身經驗者,卻頭頭是道評論太極拳這項運動的『任何人』。在公園裡打拳的各個太極拳派別前輩,雖然有些是動作不正確的初學者,但也臥虎藏龍的參雜著熱心的老師,經過數十載訓練才得以看似輕鬆自在地打著太極,讓外行人誤會內家拳很簡單。

 

    太極拳,創始者來源有許多說法,經過傳承與改良,據說目前以楊氏太極與陳氏太極為主流,但因無足夠涉略,不便多加評論分享。由於現所選之課程為楊氏太極,所以文中提及之基礎,皆為楊氏太極功架。

 

    楊氏太極整套拳法共108式,從初學到現在為止將近11個月時間,拳法尚未完全學會,有許多動作亦未能完全到位,且說也尚無證照可教學。此文僅以基本功之分享,宣揚『太極拳之重』,並給予有心想學習太極拳作為養生運動者之學前建議。

 

 

(以下動作因自拍,有些角度無法做到百分百正確,還請詳細閱讀內文對照。為閱讀容易,僅作動作拆解,不分享招式名稱。)

    學習動作前,有許多基本必須先練會,動作中最常出現的就是『馬步』,外表看起來跟深蹲很像,但有幾個要領與深蹲不同,故須先加以詳細說明。

    蹲馬步時可站高樁或低樁,初學怕膝蓋受傷可先站高樁,但一樣的要領同為『開胯』與『圓襠』。首先腳掌要整個貼地,平行步,不可內八或外八。開胯圓襠就像是在兩腳中夾了一顆瑜伽球一樣,把兩腳撐開,使膝蓋與腳尖成一直線,膝蓋與深蹲一樣不可超過腳尖,蹲坐時還得摺胯尾閭(尻股、卡撐,俗稱臀部)向下不可上翹。

    正確的馬步除可訓練腿部肌耐力之外,由於其要求之正確動作為人體骨骼初始狀態,故若骨骼有歪斜處,亦能透過訓練得以矯正。

 

    第一次做這正確馬步時,問題就出現了,噹噹噹噹!臣妾辦不到啊!

    由於年久失修,長期姿勢不正確,身體關節與骨骼歪的歪,斜的斜,膝蓋無法與腳尖呈一直線,硬是要做到位的結果就是跑復健科報到去啦。年紀越大,骨骼歪斜機率就越高,所以說,『這運動適合老人家』這句話,光是蹲馬步這項就被打槍。但,矛盾的是,這個動作,又正好是訓練骨骼,將錯位的骨骼調整到正確的位置上。也就是說,『這運動還真的很適合老人家』,哈,繞口令來著。結論到底是要練還不練?憑良心說,要練要趁早。若已有骨骼歪斜問題,一開始不能躁進(太極不能太急),或可搭配復健科矯正同時並行,久而久之,歪斜的骨骼與沾黏的關節都能因練習而得到協助。

 

    站穩了馬步後,開始左右蹂胯移胯換重心,翻譯成白話,就是先將重心放在單獨一隻腳上,腳掌整個平帖地面,然後將重心腳的『跨部』鬆開,再將另一隻腳的『跨部』鬆開後,把重心完全放到另一隻腳上,同樣要將腳掌與地面平貼。換重心時,重心腳的大腿帶到需與小腿切齊部位,同時要注意臀部不可挪出(意指不可使用臀部力量)。這個動作可以將腿部肌耐力『操』到最極致,肌耐力不足者,一定要攜帶護膝保護膝蓋。

    平時上課,看學了10年以上的師姐們,年紀大我一輪,腿力卻比我『年輕』許多,每回都會笑說他們根本是由年輕人偽裝。或許是老師與師姐們經過長期訓練,動作渾然天成,所以在指導時只記得如何做動作,能指出錯誤點,卻無法得知錯誤是如何造成的,所以光是這個動作,學了這麼久,必須固定不動的腰部一直是處於搖晃狀態,一不小心就用到臀部力量。直到上一堂課,終於經由學過核心的高手(師母)指點,原來,在做左右移胯時,『核心必須用力』,搭配核心後,果然就真的順利做到正確動作。歐買尬!大家都用力了,卻不知道要用力,想像這是多麼高的境界!當一個動作做到純熟時,已變得如呼吸般的自然,意即,光是這麼一個動作就能同時訓練核心肌群與強化肌耐力。而換重心的動作,可使下盤穩定,在行車搖晃時較不易跌倒,嗯!適合老人家。(但要慢慢練)
 

    除了馬步之外,同樣的訓練還包括左右弓步的前後移胯換重心,訓練方式與馬不如出一徹,不便贅述。

 

 

 

    太極拳是一種協調訓練,也是全身性的關節疏通訓練。

 

    以手部動作來解釋,平常我們做任何動作時,少有運動到關節處,於是乎,隨著年紀增長,關節退化問題一一浮現。然而,打太極時,手部的動作皆須以關節帶動。要能帶動關節的首要條件,有部分重點在於手部的肌耐力必須足以支撐,訓練動手時,用意念使用關節帶動。每個手部動作皆有同樣的重點必須注意,『不可夾腋』。試試看,不夾腋,幾分鐘,手部肌肉肯定開始痠痛,此為手部基礎耐力訓練。(不可聳肩,很重要,但請看照片,我又聳肩了,這是壓力大的表徵。注意照鏡子,如果您也有此習慣,該放鬆了,暫且放下煩腦,快去做做運動吧!)

   

    將手肘微彎打開腋下,雙手稍微貼著腿部,膝蓋微彎。此為起勢,配合核心,不做別的動作,光是如此久站不動,不出幾分鐘就會流汗。站著就能運動,好,這我承認,很適合老人家,但這動作一樣是看起來簡單卻辛苦,天底下沒白吃的午餐,也沒有輕鬆的運動,須經由耐心苦練,才能達到效果。

(註:上述中的核心為縮腹夾臀)

 

長期的訓練太極拳,可強化手部肌耐力,而在尚未習慣正確使用拳法前,可從簡易的手部肌耐力訓練開始作輔助,方式請參考 https://iam16y.pixnet.net/blog/post/44519232  文中的握力器訓練

 

    拳法中常出現的手部動作,皆為肘動手不動,利用腰力及關節帶動手部,動作緩慢,長久訓練同樣能強化肌群。

 

    腰力訓練。(照片拍得不是很好,又聳肩啦,手部實際高度需再往下一點點,約在胸與腰部中間,意即中醫所謂的中脘穴位處)

    紮穩馬步後,雙手相接轉腰。轉腰看似簡單,但要做對又是個難關。轉腰時,必須確實使用腰部力量,但初學時,總是使用肩膀力量,腰部就是無力。於是,為了快速強化腰部肌群,開始利用『拱橋式』搭配訓練,然而,雖可輕易地維持拱橋式,轉腰的角度還是不夠,可見太極招式強度不低,不能列為輕度運動。

 

 

    正確的轉腰一樣要開胯圓襠,使用腰部力量時,身體呈一直線。若用錯肩膀力量,身體便會歪斜。正確地轉腰可協助腰椎回復直線,而錯誤的轉腰則反之會傷害腰椎,故訓練時動作必須確實不過度。

 

 

    拳法中有幾個下蹲的動作,光是自拍倒數7秒同樣姿勢,就讓我汗流浹背,太極心法就是『慢』,所有動作越慢越好,慢慢的蹲下,再慢慢的站起,站起後下個動作還是金雞獨立……. 看到這裡,還敢說這運動很溫和的人真是瘋了!

    蹲下的動作有從馬步下蹲也有從弓步下蹲,步驟為落胯、開胯、下蹲。需注意的地方為,脊椎平直不可歪斜彎曲,骨盆呈平行不可高低。正確訓練後,可調整歪斜的骨盆,亦可視為『骨盆運動』的一種。

 

    下蹲起身後的金雞獨立。將重心整個移到右腳,腳掌貼地,用腳掌力量撐起左腳,右腳微彎,核心用力。左右腳交替訓練,金雞獨立時站得越久效果越好。此動作可幫助走路時輕鬆抬腳,久走不累。行動不便者,可單手扶牆作為復健訓練。

 

 

    下蹲至腹貼腿,單手向前向下刺。以往每每聽到老師說『腹貼腿』,很直覺的會用單邊的腹部去移動到腿部,並用手的力道向下。此時出現的便會是歪斜的肩膀與骨盆。

    正確的做法是開胯(再複習一次:開胯意即兩腿用力向外撐開),使用腰部下彎,此時手部會自然地向下並往前移動,手部完全不用力,所以肩膀也就能呈一直線而不傾斜。

    這個動作除了腿部肌耐力之外,相對的柔軟度也是必須的,久坐僵硬的身體若無法下彎,同樣的,要慢慢來,能彎多少就彎多少,每一次的動作訓練都會漸漸讓身體更柔軟,越練身體越能伸展開來,切不可『太急』,用力錯誤造成運動傷害,得不償失。

 

    太極拳雖被歸類為養生用的內家拳,但實際招式中有許多攻防動作,其中蹬腳與擺蓮(招式名稱不用弄懂沒關係),在對招時與外家拳一樣,是用來踢對手的『跨部』、『下巴』等脆弱處。平時的基本訓練法,單腳重心,同樣要將腳掌貼地(很重要,所以說了很多遍),另一腳往跨部或下巴位置用力踢出,訓練時雙手可向前作為平衡及高度指標,亦可於蹬腿時將雙手往後擺動協助。此動作可強化單腳重心平衡,肌耐力夠強時也真的能踢人,不過,遇到壞人時還是拔腿跑吧,把人給踢傷了可是會被反告的啊!(無奈)

 

    以上動作解釋僅為太極拳中的一小部分,真正的拳法要領並非一篇文章就能解釋清楚,其博大精深也非看圖就能自學,若是有心想要學習太極拳,請找有證照的專業老師學習。

 

    最後要再次強調,太極拳為中強度體能運動,並非一般網路文章所謂的『溫和』運動,入門前請先有心理準備,才不會繳了費只上了一堂課就落跑啊!(我上課的班級真的有好幾個被嚇跑的)

arrow
arrow

    十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